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民俗

首博“城市记忆”展 听老物件儿讲述那些事儿

时间:2020-12-16 10:52:11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图片/思源

  顺着“中轴线”,拐进“夏家胡同”,“椿树大院”门口钉着个发黑的老报箱,一条鸡肠小路蜿蜒而下,从朴实的四壁红砖,到反射着光泽的瓷砖贴墙;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全家福……以往的博物馆陈列大多是静态的,而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城市记忆”展则力图变静为动,请“画中人”走出来。

  它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带着自己当年的记忆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的情结,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展览大厅,你会看到陈列中的物件带着“家里”特有的气息。活的人、活的物、活的场景,使展厅如同一个“家”在迎接客人。

  与以往“重器”云集的大规模展览不同,“城市记忆”的展厅内大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寻常物。“取消了橱窗,布置成‘家’的感觉,是希望大家从老物件中品味曾有的岁月留痕。”首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能感受到老物件带给我们的回忆以及新中国成长的印迹。

  据介绍,这里的展品来自朝阳文化馆,且大部分都是热心市民捐赠。“如今在朝阳文化馆里已经积攒了约3000件各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品,这次场地有限,只带来了800余件。”朝阳文化馆“老物件工作坊”的负责人沈琳英说,如果观众觉得首博的“回忆”不够多,可以随时到朝阳文化馆参观。

  对于每个捐赠者,沈琳英都记忆犹新,感动、感激、压力等等交织在一起,让她对于这份不大不小、不轻不重的工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不久前,一位家住宣武区的老人拄着拐杖,几步一歇地走到了朝阳文化馆二楼的“老物件工作坊”,捐赠了一台BP机。看到老人,沈琳英一眼便认了出来——半年前,他捐过一个六七十年代装衣服用的皮箱。此时的老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中风后的他说话有些迟缓,腿脚也有些不灵便,却还叨念着要把家里用不着的老物件捐赠出来,“给后人留个念想儿”。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捐赠品虽然不是身价不菲,却也是他们心中价值连城的宝贝。这些承载了捐赠者最美好回忆的老物件,如今成了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这台60年代的缝纫机便是北京衙门口村王彩霞老人最甜蜜的回忆。30年前的蜜蜂牌缝纫机是她当时最有面子的嫁妆。婚后,靠着这台缝纫机,王彩霞打扮了自己也打扮大了女儿。而这台60年代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也是饱含了程老师许多甜酸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程老师通过各种关系得到一张电视机票,几经凑钱终于买回了家。平时电视都是上锁的,只有看《新闻联播》或重要节目的时候,电视才会打开,怕孩子们给弄坏了。沈琳英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述着捐赠者的故事……3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承载着历史余温的老物件,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这里。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