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民俗

中国文化三十年:城市雕塑与时代同行

时间:2008-11-07 11:07:22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江西南昌胜利路步行街上的城雕

  城市雕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最快的艺术门类之一。今天,中国的城镇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城市雕塑,遍及大街小巷、风景区、公园、学校、厂区、社区、广场,而且成为多数城镇的标志性建设,也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投资、设计到聘任艺术家,都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规划。以江西南昌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只有几处小小雕塑,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一座被雕塑美化的城市,雕塑无处不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中国雕塑步入城市的空间,在参与城市建设,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丰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0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与积累的成果,是中国艺术与时代同步的重要象征。

  10月底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120多位雕塑家、画家、评论家、建筑家、规划专家和江西党政领导聚集一堂,回顾论证了城市雕塑的过去与未来。

  生动见证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30年,社会生活、城市环境、园林建设、街区设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道路,而城市雕塑又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特邀嘉宾、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30年历史中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文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说: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城雕也呈现出多元发展之势,这是城市经济增长、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在题材上,从单一的政治历史表现发展到普通生活的具体体现,比如《珠海渔女》、《开荒牛》等,还有立于北京王府井街头的那些历史生活的场景,表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正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在表现形式上,由过去的单纯写实发展到抽象、意象、唯美、符号并存,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艺术形式拓宽、艺术发展多向,比如《五月风》、《南京大屠杀》等。在材料上,从石头制作发展到不锈钢、彩塑,甚至还有水和声光电的运用,这是科技进步的反映。在场景上,不再仅限于广场中心、学校和厂区门口,这标志着人们对雕塑的认识观念前进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仇保兴在贺辞中认为: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可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内涵和气质,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城市精神和品格,是城市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高品位艺术品和艺术资源配置在公共空间,可以使城市居民近距离接受美学体验,满足审美要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处于公共空间的城雕是一种“强迫”的视觉艺术,人们每天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文化辐射。优秀的城雕作品可以让居民在不知不觉中经受文化的浸染。将城雕看作公共艺术,应该说是城雕认识观念中的最大转变。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