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摄影  风景

杨伯达: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奠基石

时间:2008-08-12 09:33:05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人总是“比德以玉”。在今人看来,玉器虽然告别了“巫玉”的神秘和“王玉”的尊贵,但它依然是人们珍爱的装饰品和首选的辟邪物,它象征着安全、幸福、和谐。在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中,也融入了玉元素,足见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故在玉界泰斗、文博大家杨伯达先生看来,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

  敝人对上万年玉文化的悠久历史颇为感兴趣,怀着对“玉德”的无比敬仰之情,经友人引荐,敝人结识杨伯达先生,并聆听他与玉结缘的如玉人生,有感于他那献身文博,如痴如迷的探索、研究玉文化的精神,故作本文,聊以记之,以示对先生的尊重。


笔者陈裕亮与杨伯达合照

  出国考察 结缘文博

  “哈哈,谢谢您刚才的美誉。我看到你采访叶佩兰的文章,正如叶佩兰所说,我们这一代故宫人可以说都是故宫培养起来的人。”杨伯达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爽朗的笑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传说中玉界泰斗杨伯达?看着他那神情朗达的样子,我不由松一口气,先前担心杨先生年纪过大未必能接受笔者长时间访谈的担忧一扫而空。杨伯达先生留着长发,脸色红润,看不出已是八旬开外的人,作为文博大家他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他用平缓的语气细说了他那如玉人生的经历……“我是在1956年4月到故宫,当时我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副主任、支部书记,属于平级调动。叶佩兰是高中毕业分配进来的,当时他们那批人来了十几个人,起点不一样的,我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他们是从头学起。”他说。

  念了四所大学才完成学业,这就是杨伯达曲折的求学经历。因为战争的原因、区域的转变和大学的合并,他在大学期间是一直处于游走的状态,四年的战争他一直是学员,并念了四所大学。第一所大学是山东大学;第二所是华中建设大学的文艺系,当时分四个大科目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和音乐,杨伯达是在美术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的黎滨洪先生是他的老师;第三所是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系,系主任是罗工柳和王式廓老师,艺术学院院长是光未燃,他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这都是解放前的大学。解放后他念的最后一所大学是华北大学美术系,他师从彦涵和魏田霖先生学美术史。

  一个学美术史的人怎么去研究博物馆学?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杨伯达笑着说,原来在他进故宫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博物馆了,他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东欧的美术史是什么样的,还曾经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学习,亲眼看到一些重要的典型艺术品。以前,苏联和保加利亚的科技是走在中国前面的,他很幸运能有机会到这些国家学习,当时能出国的人是很少的,而且出国的态度不一样,有的就是去逛逛、开眼界或是镀金的,而他则是去学习,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的学习。换句话说,他是在无形中进入了一个博物馆的大课堂,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前苏联的一个博物馆里,馆长正亲自接待中国学习团,他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了这个馆的历史规模和影响。接着一个讲解员仔细的讲解着每件陈列品的历史及艺术特征,他讲解的质量是很高的,如果参观者有疑问的话,可以打断他的话请翻译转述并解答。后来得悉这个讲解员是博士,参观者感到很震惊。一个中青年人拿着笔,快速的记录着,这个中青年便是杨伯达。他在苏联莫斯科参观了20多个博物馆,包括后来补上的普希金博物馆和彼得格勒博物馆,他记录了厚厚的一本笔记。他所记录主要有两点:一是看文艺复兴期的古文物和古希腊的古文物;第二个是看他们怎么去展览展示的。从此,杨伯达便开始与文博结缘。

反馈